知易行難的育兒紀錄


9月24~26日參加了親子共學實踐班講座,這是個很有趣的學習經驗,裡面提到的教育理念「不打、不罵、不威脅、不恐嚇」看似簡單,卻很不容易做到,但我很認同親子共學的意義,每個人都是新手父母,每個孩子的個性又不同,他們全是獨立個體,即使有了三個孩子,我發現自己除了在生理照顧上熟練得不能再熟練之外,在教養方面時常仍如新手父母般,時而新奇、時而困惑、時而手足無措,孩子們成長的路上,我們也必須不停的學習成長,主講人郭駿武老師問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變成什麼樣子的人?


想一想,當時將自己天真無邪的想法說出來,引起大家一陣笑聲,我對孩子們有二個期許,一是希望他們以後能成為好人,不要變成壞人(作奸犯科的行為);二是當他們遇到困難挫折時,希望他們有面對自己問題的能力(抗壓及應變能力)。我想大家多少有些共鳴才會笑出來吧!對每個父母來說是很簡單的願望,卻也是很難的功課,第一是希望自己的小孩不要變壞、不要上社會新聞頭版,因此必須付出心力去引導他們走在正途上,第二是現在我們可以幫助孩子解決各種疑難雜症,但我們總有變老、或許遭逢意外提早離去的一天,無法永遠陪在他們身邊時,他們必須有這樣的能力才能過好自己的生活吧!但要如何協助他們「長出」這樣夠堅強的翅膀呢?(三個瓜,我們就朝這樣簡單的兩個人生目標一起往前衝了吧!)只是這麼難的課題,能有一群理念接近的伙伴一起幫忙想辦法、一起實踐作法是多麼難得,真的很高興在孩子們還這麼小的時候就接觸到這樣的共學團體。

當然整個課程不只有上述那些看似簡單的東西,日後參加了台北平日四團的共學活動,每週一、四帶著小孩去幾個以前從未想過可以停留的美麗大公園,才真正體會親子共學的好滋味!

郭老師在第一天上課時就請大家回家後寫出七天的育兒紀錄,要有交作業才能參加之後的活動喔!後來發現雖然沒有很強制執行這部分,但他說得很有道理,一邊寫一邊思考和反省自己的作為,是對自己很有意思的思辯,對自己和孩子的行為分析及調整作為有很大的幫助,只是有三個孩子還要擠出時間來固定寫出育兒紀錄真是非常困難,我盡力了,有時只挑單一事件來敘述會簡短些,只是有時太過投入書寫不免又囉唆起來,真是老毛病改不掉。共學一個月過去了,每次共學都像一場驚奇的親子之旅,如果都能留下些記錄該多好?可惜有時就是做不到啊!


9/26
(親子共學講座第三天結束,有貼在臉書社團分享過,所以口氣不太一樣)

我們家三個瓜,老大(三歲半)七月初被我送進幼兒園,講座第三天是戶外活動,我們只有帶老二(二歲)去參加,傍晚離開活動場地後順道去接老大回家,我開始接著忙老三(五個月)洗澡餵奶的事,因此以下轉述我先生遇到的狀況和處理方式:晚餐時,老大、老二剛開始也都和平常一樣乖乖坐好並且自己進食,(對,我們家是從他們會坐開始就規定吃東西要坐在自己位子上的,但郭老師在課程上有提過這點迷思,我們也正在思考中~),用餐氣氛還不錯,直到老二不小心將一堆飯粒黏在臉上,兩個兄弟開始互相取笑、笑哈哈的,接著就開使用湯匙插在碗飯裡玩了起來,兩個都中斷進食,我先生想看看他們這樣可以玩多久,於是在旁邊觀察,但是兩個就是一直玩沒在吃飯,我先生就問他們說如果不想吃飯的話就要收起來囉?他們立刻說要吃要吃,但是沒幾秒又玩起來,我先生就真的把飯收起來,並讓他們離開座位去玩,稍後觀察他們似乎也沒有肚子餓的樣子,於是也就「放過」他們了(以前我們是會要求在一定時間內要進食完畢的~~),老二後來就忽然沒電直接睡著!連澡都沒洗!可見有多累呀!

我是想給我先生鼓掌:他們中斷進食的時候,至少沒有生氣起來,後來也沒有強迫他們一定要吃完,但他說一開始問他們「如果不想吃飯的話就要收起來囉?他們立刻說要吃要吃~」這樣算是威脅吧?希望以後還可以想到更好的處理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