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傍晚順利抽身單獨出門,參加了自學團體舉辦的Last Friday聚會,這次主題是家有二位以上自學生的家長交流,來的人不多,但也更能充分交流並提問,見識到好幾種不同類型的自學安排,真是有趣又極有參考價值,也稍解我將來可能面臨三個孩子如何安排自學的疑惑,以下做些筆記:
- 孩子年齡差距較大(現場有二個家庭是孩子分別為小一和一歲左右的雙寶家庭)都是小的跟隨大的到處去,用推車或背巾帶著去,一位媽媽分享說這不是一個孩子的學習,而是一個家庭的學習。
- 若孩子年齡差距小,在學齡前幾乎是一起自學的,自學內容就是盡情的玩樂,而到了學齡階段,孩子開始會隨著年齡不同而呈現出程度及興趣不同,可以在同一科目上用深淺程度來進行教學或學習,例如同樣是天文學,準備些圖案素材讓年幼的妹妹塗鴉,讓她進行自己的活動,媽媽可以陪著哥哥閱讀或看影片學習探索天文知識。
- 也有一種方式是讓大的孩子帶著小的一起學習,例如國語課,讓哥哥朗讀一本書或故事給妹妹聽,或是讓他教妹妹認識讀本裡的某些東西,對哥哥來說不僅是一種閱讀和口語的訓練,也是一個主導權的展現,而妹妹也會學到東西。
- 如果大小孩子的興趣差異較大,則是大的去上課時,小的可以去旁聽,小的去上課時,大的也能旁聽,互相擴展學習視野,也不妨礙他們的學習。
- 要帶著兩個以上的孩子自學生活確實很累,也會擔心無法專心照顧到每個孩子的需求,每天的作息安排,可以多元化進行,有媽媽提到可以讓家裡每個孩子寫下願望紙條,放到一個容器裡,每天早上玩抽籤遊戲來決定今天要以哪個孩子的事情為主,或是放入三個容器避免不公平的感覺產生。
- 即使每年都申請通過自學,這麼多年來還是每一年都有焦慮和不安的感覺,此言一出獲得在場其他自學家長的深深認同,今年剛開始申請小一自學的家長則表示放心不少,原來這種感覺是正常的。(分享的家庭孩子自學經驗為哥哥九年,妹妹五年,都是從小一開始申請自學)
- 長輩對於自學的接受度低,畢竟多數人都是從傳統體制出身,通常一開始都會不贊同申請自學,不過還是要慢慢溝通,也經由孩子在眼前的表現,也許品格,生活禮儀都端正,基本常識都有學習到,長輩會慢慢的接受。有媽媽分享一開始阿公不贊成孫子申請自學的,在孩子自學一年後,某天在與阿公晚餐的場合上,媽媽忘情地脫口而出對孩子說第二年申請又通過了耶!阿公聽到竟然主動對孩子說:「恭喜!」之後對於自學的態度就緩和許多了。
- 我提到長輩去跟大學講師朋友打聽關於自學生在大學裡的表現,大學講師朋友給的回應是就他瞭解的自學生從小都一路玩樂很輕鬆,結果忽然進入大學上課才發現很多東西要適應和追趕,日子過得非常辛苦,現場有高中自學生愛摩兒(現為十一級,相當於高二)提出一些認識的自學朋友的例子,有工作一陣子之後確認自己的志向再去申請相關的大學科系就讀,也有直接朝著興趣志向去發展工作或生活,不上大學了,他們會思考上大學的必要性,因為目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他們現在就已經在過了,甚至很多都超前,該學的都已經學過學會了,因此不想再浪費幾年時間進大學,除非工作上需要履歷,或是也能以同等學歷考研究所。
- 愛摩兒提到目前自己將來會進大學也可能是因為兵役的考量,不想要自己正在進行的學習研究生活被「服役」這件事中斷,因此有可能選擇進入大學來爭取時間完成一個階段。另外一個原因是之前在網路上經由104平台找工作時發現很多工作都需要大學履歷,然而經過思考,會在104開徵人需求的公司多半也是有制度的公司,因此為何需要進入一個體制內去工作呢?更不用說為了這樣而去上大學,他自己都已經有開課教學的經驗了(藝術與哲學的課程)。
- 通常在高中自學完畢之後,再去申請學校就讀的人,都是很清楚自己的學習方向,會比一般以考試成績分發進入大學科系就讀的人,更加珍惜和享受學習的機會,更有學習熱忱,因為這是他們很想要的。
- 有位媽媽分享她先生是美國籍的,曾經收集給她的一份資料裡提到美國的大學都很喜歡收到高中自學生申請入學,因為他們喜歡自學生對於學習上的專注及熱忱,以及自學生特點,通常是在某些特定領域是表現優異的。
- 台灣目前有清大實施一個拾穗計劃,甄選自學生進入清大就讀,入學第一年不分科系,第二年才開始依志向選科系,去年第一次舉辦,甄選出十位各有特色的自學生入學,這也是高中自學生未來的一條路,目前有愈來愈多所大學舉辦這類的專案。不過要注意的是,有特色表現優異的自學生進入清大不一定能找到適合的科系就讀,像愛摩兒是專長藝術,即使通過清大甄選入學,清大沒有藝術系,所以在大二之後就會沒有相關科系可以就讀,圖有「清大」的光環,卻失去了上大學的意義。
- 現場有一位爸爸是有四個孩子的家庭,老大老二已上小二小一,目前的自學方式為一週去學校三天,儘量挑選美勞音樂課等日去學校,這樣不用有太多主流課程的課業壓力,而在家自學的部分,主要就是幫忙做家事(例如學習洗衣服的技巧),幫忙帶幼小的弟妹(實施幼教課程,例如讓她教弟妹唱手指謠),去圖書館或展覽館查一個主題資料,也訓練他們自己搭乘交通工具到定點(學校與家往返,圖書館與家往返等),另外平時就帶入學習注音國字或數字等,等年紀到了他們已經都學會了,不會跟不上學校同儕。
- 四個孩子的爸爸刻意讓兩個學齡孩子就讀不同的學校,因為想要讓更多的人知道有自學這樣的教育方式,除了挑戰學校體制,也希望可以推廣自學經驗並吸引更多自學家庭加入。
- 一位媽媽分享女兒目前是小六自學生,最近教她使用簡報軟體,目的是希望她學習其中一種呈現自己的作品的方式,不過前陣子女兒荒廢原本排定的功課進度,時間用來做了一個「我可以擁有iPhone 6s」的簡報,並且向阿公簡報完成後,獲得阿公的認可,阿公願意贊助借錢給她買手機(她的簡報裡還包含了還款計劃),這位阿公就是前面提到在晚餐時說恭喜的阿公,不過媽媽阻擋下來,覺得女兒似乎扭曲了她當初要教她使用簡報軟體的用意,不過現場大家一陣激動地為女兒講話(女兒也在現場,但坐在一個角落做自己的事),大家認為女兒活用了這個簡報技巧並且非常成功,媽媽會持反對意見也許是不喜歡她為了做這件事而占用了原本排定的進度,還有就是考量孩子擁有手機之後可能會沈迷的問題,愛摩兒分享自己已經擁有手機的做法,這可以和女兒溝通,以後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但該完成的進度還是要完成,擁有手機之後也一樣,可以選擇不要有上網吃到飽的費率等等做法,限制使用手機的時間反而會讓孩子更想去使用。在自學課業進度上,也可以跳脫學校體制的框架概念,因為女兒小四才從體制裡出來自學,家長不免受到體制的框架影響,(若要求學業進度要跟學校一樣,不如回學校就讀,需要思考自己當初讓女兒自學的用意為何?)現場大家的回饋似乎讓這位媽媽有更多思考及調整之處。
現場其實還有其他人也提出議題討論交流,不過我的腦袋容量實在有限,目前只能記得我所關注與我們家現況較相符的討論,只能說這類的聚會機會真是太珍貴了,希望以後別再放過了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