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陪你到自己能飛的時候
今天參加的親子活動,有許多小朋友帶著自己的玩具來玩,弟弟看了很新奇很想玩,於是我陪著他去借,但是現場的組成是兩個相處較久的團體,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圈子,我們屬於外來人,所以一再的被拒絕:
第一次我牽著弟弟過去,請他自己跟大哥哥開口借玩具,弟弟怯生生地:「可以借嗎?」
大哥哥瞄了一眼,冷冷斷然道:「不行!」回頭繼續跟旁邊的小朋友嘻嘻哈哈。
弟弟可能不知道為什麼爸爸教他有禮貌地開口還被拒絕。
第二次弟弟拉我過去:「你去幫我借啦!」因為知道自己做不到,所以嘗試另外找辦法就是請爸爸出面,於是我帶著他到大哥哥面前說道:「我們家弟弟很想跟你借玩具,你願意借他嗎?」
大哥哥看了我們一眼,一樣冷冷地說:「不行!」
弟弟開始大叫:「可以借!」「可以借!」
我慢慢地堅決地帶他離開那個現場,同時試著以環境中其他事物分散他的注意力。
中間弟弟不斷喊著你幫我去借啦你幫我去借啦~
我說大哥哥自己還在玩,而且他不認識我們,就像你自己有新玩具也不會想要馬上借人一樣,所以我們以後要常常來跟大哥哥認識,變成朋友之後就比較容易借到了。
小孩在這個情況下,應該是聽不進去的~
接下來兩個鐘頭裡,弟弟有時被我成功分心去別的地方,有時又扁嘴喃喃道:「我想玩那個玩具~」
第三次是趁大哥哥在吃飯的時候,我再次帶弟弟過去:「我們家弟弟想跟你借這個玩具,你可以在吃飯不玩的時候借我們嗎?吃過飯馬上就還給你。」
大哥哥吃他的飯,不看我們,搖搖頭。
弟弟應該是徹底心碎了,開始大哭鬧,把自家的玩具丟到我身上,我坐在那邊讓他揮打著發洩,然後抱著讓他哭,我心裡也很難受,當下腦海中閃過的幾個想法全是解哭的辦法而不是面對現實的辦法:
「爸爸回去買一個更大的給你!」
「以後我們自己帶更多玩具來!」
「不借就不借,我們有東西也不要借人!」
他只是一個剛滿兩歲的孩子啊!我可以只要滿足他小小的願望嗎?
這讓我回想到中小學的時候,班上一定會有某個同學家裡資源特別豐富,帶來的東西都是最新最好玩的,於是旁邊就會聚集一小群班底,形成一股勢力,很自然地排外,小孩在這個情況要生存下去,人性就出來了,可能會比諂媚擠進去、比拳頭以奪掠滿足需求、集結其他資源另起爐灶或者脫離人群放逐自己。
我屬於第四種,應該跟個性有關,不借拉倒,老子不希罕。
但是我不確定這是否適合弟弟的個性,他應該會比我陽光,更親近人群,所以不敢輕易將他導向這個心態,只能盡可能以中立姿態陪著他。
對於小孩每天的情緒狀況,我們通常都會觀察小孩在疲累時候的言行,是否有積怨或者是無理生事亂打人,也可以在半夜小孩說夢話或者睡不安穩來做輔助判斷。
而隔天發現,弟弟又生龍活虎到處玩耍了。
原來放不下情緒的似乎是大人。
>>釐清
藉由跟共學團團長與幾位媽媽的討論,為弟弟也幫自己做個整理:
大人陪伴小孩面對挫折是很重要的,在那個時候他不是孤單一個人。
焦點可能不是那一個玩具,而是他也想要能參與好玩的環境,所以要更早努力建立好玩的氛圍。
平時在生活中多製造成功的機會,讓他練習的時候能得到正向回饋,建立信心,其實這也跟大人一樣啊,誰喜歡一而再再而三的不順利跟挫折呢?
>>結論
事後做個記錄,幫助自己的思路以及檢討一下自己的做法,這條路很漫長,我們都還要不斷地學習跟練習。
我參與了整件事情的經過,回家後都還不一定能完整地敘述出來,學校一個老師帶那麼多學生,怎麼能在短短地時間內或者靠聯絡簿告訴所有家長每一個小朋友的狀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